藝術論文專欄
 創作碩士論述:虛無嘲弄的內在悲憫 - 圖像記號的人道情操                 p.4 圖文 /  盧天炎 2005

參、「悲憫」的創作歷程


筆者於 1982 年組織「 101 現代藝術群」, 1985 年拓展「台北畫派」, 1998 年推動「悍圖社」,持續積極著進行創作群體運行之工作。集結「

新表現」藝術家投入台灣 80 年代本土性議題的浪潮,及至 90 年代末期繼續堅定以平面素養來逐次擴展形式領域之理念,確定台灣人文內涵的追

索為創作發表的共同重心,期待構建一份屬於台灣自我省思體系的精神脈絡;這是一份願望也是一份悲憫,這更是一份傳遞中的責任 (註1) 。

在 80 年代初期的「新表現」中,筆者奮力於形式的淬礪與區域風格標竿的樹立;續之 1986 年開始的「石器時代」階段是以圖像記號隱喻式表達

弱勢族群精神內在逐漸的漂浮和茫然感;接著 1993 年進展的「文物誌」階段,引用了宗教胸懷來寓言人文悲憫的體念。而 1998 年「搶救記憶」

現階段的預警則是筆者化隱喻為鮮明,作為抒發創作願望之命題。這條循著圖像記號語彙來執行人道主義悲憫情懷的歷程,是透過延展並強化

反諷自謔和嘲弄己身的氣質底蘊來呈現,且由下列各節分別敘述之。


一、漂浮無際的「石器時代」 

 「石器時代」創作階段發表於 1987 年及 1992 年兩次台北市立美術館的個展之間。從原生神秘的「符號」系列過渡到新石器時代的「工具、兵

  器 」系列,再進入舊石器時代的「石器」系列。此階段冥想常伴隨著創作,幽玄洗鍊著心靈;雖身處激盪的社會氛圍,但精神的執著還是定

  格於悲憫的原鄉。失去了地平線的石器,漂浮在無邊際的時空中,曾經是象徵人類爭戰、掠奪、進步、權勢的器物漂然邊緣了;霸權不再、

  故土幽遂, 只有冥思應對著週遭的動盪。茲以下列三件作品來體認:

1. 「工具類」  油彩,增厚劑,棉布  172 x 145 cm  1987  (附圖3)

  畫布形制延續「崁畫」樣貌,亦是刻意貼近圖例結構,以達文物古蹟研究文件之聯想。厚實肌理、表現性筆觸、同調色感、對比光線等都朝

  向粗獷、原始意味的散發。在街道投石、擲汽油彈的日子裡,筆者採用了隱喻的抗議來抒發。

2. 「石器• 1988 」  油彩,增厚劑,棉布  300 x 390 cm  1988  (附圖4)

  大型尺寸畫布回到正常形制,以單純上下對立之結構表達氣勢,由糾纏、斑駁、蠕動的肌理中,轉述著生靈文采;穿梭時空、思古幽情,詠

  嘆世事的無常與憂念。觀者在檢視石器系列作品時,如除去時代背景的體察,則僅僅只能看到詩情畫意、彩筆留俗而已了。

3. 「思」  油彩,增厚劑,棉布  149 x 99 cm  1990  (附圖5)

  全然地漂泊,在 80 年代尾出現了落地的對應,代表回返現實與本位。邊緣的茫然已在認同與歸屬上獲至紓解,對立性的姿態也導向生命力源

  泉的論述中;在 1992 年發表的「台灣力量」作品 ( p.3上右圖 ) 裡,即有明確意涵闡述之。 「思」與「憶」 ( p.2上右圖) 這兩件同期作品,在

  題意中即傳達出明顯地人文情感。


二、 諷諫嘲弄的「文物誌」

  「文物誌」創作階段於 1993 年個展「台灣精品」與 1997 年個展「問」間的五年。素材選自華夏古文物、民間宗教信仰神明及器物、現今生

  活器物及符號。運用商業符碼反諷政冶事件,操演離異、功能轉換手法進行社會諷喻 (註2) 式的批評,把生態保育、政治道德事件走入商業媒

  體宣傳消費文化的現象,直指人文的荒謬與淪喪。從神明的漂浮、神器的圖示、景的離異,喻示精神失常的茫然與落寞。茲由下列五件作品

  分析來印証:

1. 「金象」  油彩,棉布 194 x 130 cm    1993  ( 附圖6)

  現實生活器物 - 台灣外銷飾品「金象」,被分割頭部於畫面上方,身軀部位則支離畫面下方,肢解中央部位則置放十瓶色彩俗艷地化學或醫藥

  的成料;批判意識由動物形體肢解 ( 頭與身切割處於頸部 ) 的聯想,以及中央圖示化象徵工業、科技文明的瓶器對照,在沉重且窒息的鐵藍色

  (註3) 背景中既明白亦突顯。整體張力的構成是以商業包裝、媒體宣傳進行消費人文意識形態的乖張與冷漠感來達成。

2. 「五種膚色的孫大聖」  油彩,棉布  112 x l45.5 cm  1993  (p.3中頁左圖)

  民間信仰神明 - 孫悟空,經商品的量產性成為複數 ( 對應傳說的分身與變身,亦反諷宋七力的超能力說 ) ,再轉換其膜拜功能於離異的場景中

  。主角、後方迷幻寶石、背景倒置的椰子樹、畫面下方前景的門把,並置結構出非合理性但有懸疑感的空間狀態,諷諭「有求必應」民間

  信仰中自我安慰、醫療的邏輯。是高級知識份子棄絕學術信仰頓詞的針砭 。

3. 「諸神的零件」  油彩,棉布  145.5 x 1l2 cm  1994  (附圖7)

  混雜的佛教、民間信仰與生活、基督教、古文物等器物編排形制,其間有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法器、乩童法器、布袋戲造形、原住民圖騰

  、基督教三位一體中的聖靈、傅說中的精神符號以及古生活文物和自構的仿文字器物;在圖示排列及宣傳海報設計的結構裡,透過深幽高貴

  的鈷藍背景,引用中國命理術中的測字 ( 也稱拆字 ) 法藏匿了「台灣獨立」四字,寓意著意識形態無奈的場域與精神烏脫邦幽玄的故土。

4. 「符號• 1997 」 色粉,木塊,絲絨布,木板  122x175cm  1997  (p.3中頁右圖)

  中文標點符號素材,自 1994 年「句號與逗號的經文」作品中即已採用。本作暫離宗教說明,而以人文符碼、感性語彙編織浪漫情緻的生活驚

  奇。 尊貴的黑絲絨有著無比誘人撫摸的衝動, Klein Blue 帶著幽玄與迷情,放大且稍具變形的符號還是處在觀眾熟悉但輕鬆的體制中,有著原

  意也有著聯想;有指示、有指物、有指意,是視覺的、也是含意的。西方現代和前衛的理論、形式、語言,在此咀嚼、消化、沉澱出帶有區

  域人文韻味的呈現。

5. 「問天甲」  墨,壓克力彩,紙,木板  90 x 91cm  1997  (附圖8) 

 本件作品是 1995 年「問天」的續作。畫面左下方 21,000,000 數字是台灣人口,右上方 120,000,000 數字是中國人口,下方 7 21 1995 是中國射

 擊飛彈恫嚇台灣的日期。畫面蓋滿土地公紳像,「求」與「應」二字位在神像兩旁,上加蓋「問號」強化標示。偽製古文件反諷現今政治事件

  , 意圖從精神逃脫的阿 Q 式方法表達悲憫的慰藉與勸說式的柔性抗議。


三、寓言悲憫的「搶救記憶」

 「搶救記憶」創作階段自 1998 年個展「搶救最後的記憶」到 2004 年個展「出賣中華民國」及至今日尚在繼續延展中。本階段由「匾額」系列

  開始,有「黑詞」 (附圖9) 、「金詞」及「彩詞」等作品;接著在 1999 年開拓「血書」系列,有「國歌詞」 (附圖10) 、「國旗歌詞」、「我

  愛中華歌詞」及,「黑版血書」 (附圖13) ……等作品。 2003 年就讀台北藝術大學,開始探索文字的圖像記號性格,這是延續 1997 年符號的

  研究, 創作了「 失焦」 (附圖14) 作品; 2004 年發表「出賣中華民國」行動劇第一場次 - 地攤賣場 (附圖15) ,第二場次 - 我們在寫歷史 (附圖

  16) ,第三篇 - 傳媒篇 (附圖17) , 2004 年另製作「國魂」三諫 (附圖18) ; 2005 年再度以「出賣中華民國」及「搶救記憶」為作品名稱,進行

  紀錄、報導的影像輸出,拼接、並置的設計形式系統結構,以及文件、圖像記號、文字組合等多元語彙的並置。茲以標題與創作構思分述於

  下,作品解析則在第四節「悲憫」畢業個展說明中詳述:

l. 「匾額」系列 - 發表於 1998 年,現今持續進行。從「黑詞」 (附圖9) 「金詞」到「彩詞」,以單色噴漆、烤漆、塗漆製作於木材或 FRP 上,框

  、字同色均質,求其物化。「匾額」系列都以國歌歌詞為形制;「 黑詞」裝置在卑微地面,黑亮幽冥的尊貴墜落繁塵,昔日之風華只待追憶

  ,僅有殘存的頑靈如同殭屍般地橫臥土地,是追思也是硬頸。「金詞」、「彩詞」規模小號,均 ( 23 x 151cm ) x l2 件,以商業行為諷諫時事

  ( 延續「文物誌」創作觀念 ) ,以多彩繽紛的俗艷強調自謔 - 如同歲 月遲暮之風塵老女為求溫飽,尚抹脂擦胭倚牆賣笑。作品置放於地攤賣點

  販售是尋求「行動劇」 (註4) 之效應。

2. 「血書」系列 - 發表於 1999 年,亦在持續進行中。用自已的鮮血書寫國歌詞、國旗歌詞、愛國歌詞、國父遺囑、口號、精神標語……等意識
 
  型態文字於麻布、棉布……等布質上;在模糊不易辨認的氛圍中述說著矯情 - 是悲悽的煽情,是脫離時空頻率的濫情,當然也是反諷的熱情。

  「血書」系列都以血書二字為總標題,除強化「血」在東方民族獨有的至情象徵外,亦以「書」的多重字意,標示行為說明與行為意念的涵

  蓋。血書中不斷地沒止境地書寫,亦是心中悲憫地迴誦著無窮盡的「經文」。

3. 「出賣中華民國」系列 - 發表於 2004 年,現正進行中。前文表述本系列已進行至第四篇 - 劇目篇 (附圖11) ,將於 2005 年 5 月發表。本系列之

 第一、  二篇皆為戶外裝置行動劇。「老芋仔」的街頭抗爭永遠是粗俗、造作、衝動、愛現、直接與膚淺;筆者在此自喻老芋仔,由寓意「殘

 餘價值」、「譁眾取寵」、「捨我其誰」、「角色扮演」的自諷、自謔,反諷時事與政客。「出賣中華民國」已經是一種時尚 ( 媒體效應 - 出

 名 ) ,是一種利益 ( 商業考量 - 得財 ) ,它還是一種事業 ( 島國心態 - 功成名就 ) ;眾多當年高喊「反共抗俄」、「中華民國萬歲」最力的,結

 果投共、賣國也是奮力搶先,生怕落後 (註5) 。「出賣中華民國」就是在紀錄台灣當今的特質。

4. 「搶救記憶」系列 - 將發表於 2005 午 5 月。由影像資料中再製,使用電腦軟體合成、拼組、併貼、改色、套字……等技巧,並採行影像輸出

  創作。影像內容皆為百年來發生在台灣的人、事、物;有奮鬥、激情,有悲歡、理想,有狂狷、俗媚,有生命力,自然也有荒誕經,期許這

  是一部台灣記憶的史詩。除了刻意選用權充、借用、再製、並置的語言,突顯圖像文字記號與圖像影像記號的組裝魅力,也呈現文字和圖示

  裝配組織的對應美感。在創作過程中曾不斷地自我回問:「記憶需要搶救嗎 ? 」,筆者的自答是:「當失憶成為逃脫現實的慣性時,搶救行動

  將是維繫生存意義的最後可能。」。


四、「悲憫」畢業個展說明

l. 盧天炎畢業個展內容

 展覽題目:「悲憫」

 展覽時間: 2005 年 5 月 23 日至 27 日 ( 每日上午 9 時至下午 5 時 )

展覽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南北畫廊」

2. 展覽作品解析

本展為呈現筆者接受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美術創作碩士班修習成果;謹以 2003 年 ( 入學 ) 後的 5 套大型作品為主體,並配置 1994 年至 2003 年

的 9 件作品作系統連貫的輔助陳述;共計 14 件作品 ( 一樓 ) 展出。

茲分別解析作品如下:

a. 「悲憫 – 文字版」 ( 90 x 90 cm ) 影像輸出 2005

 「悲憫 – 圖版」 ( 90 x 90 cm ) 影像輸出 2005

 筆者採行書籍文字及圖片版面結構為作品形式語言,精簡創作論述內容及創作歷程中代表作品圖片編輯排版成為紀錄式文件型之創作。圖文版

 面形式之引用早自 1986 年「工具」系列創作時即已開始。

b. 「出賣中華民國」第四篇 - 劇目篇  影像輸出 ( 63 x 32.5 cm ) x 6 件  2005 (附圖11)

 忠黨愛國 38 年的藝術家在 2004 年發表「出賣中華民國」;這 是預見也是警示 - 預見國體消失,警示價值幻滅。在創作者自身背景文件,「出

  賣中華民國行動劇」第一、二場次資料,「失焦」、「國魂」作 品,歷史、政治資料、作者人物等影像中,以連結、烘托、對照、呼應的感

  性描 述,傳達一個舊時代價值的浪漫追憶。整件作品上方以文字發展 而來的圖像記號製作,在此主題區塊內展現了混沌不明的提示,簡潔、

  單純而嚴肅。上下並置採用「劇目告示」的結構設計,但刻意模糊焦點的似有若無、似是而非。作者從自身背景的意識型態延伸至藝術創作

  的政治社會批判,又從創作內涵的顛覆性回溯背景的源頭;以自我歷史觀的鋪 陳,來建構荒謬時代的「荒誕劇碼」。

c. 「搶救記憶」 - 記憶篇  影像輸出 ( 27 x 45cm ) x12 件  2005  (附圖12)

 記憶來自於價值;每當價值面臨剝離的危機時,搶救記憶的行動必定是未來重建的基礎。政治國體可以更替,但象徵文化精神的價值體系不能

  崩潰,否則沉輪失落永難興復。「記憶篇」裡收集了眾多台灣人的驕傲、經歷、沉重與快樂,經過電腦軟體處理、調整成四個影像的橫式排

  列,套上透明淺朱色的文字圖像記號,內容是延續「匾額」系列中的國歌歌詞;經過圖像設計後的文字符號進入了圖示記號,識別狀態降低

  隱喻含意升高。此時底圖與記號產生曖昧和突兀的互涉,原本的影像說明、影像之間的跳接、圖像記號連續的鋪陳,這三者構建了一個弔詭

  的場景,並且由下部另塊解說空間組裝完成整件作品;每單件作品意向由主題區塊 ( 即解說空間 ) 內的文字說明來標示完成。記憶內的種種無

  所貴賤,只有誠摯地尊重和寬闊地包容。

d. 「國魂」三諫  油彩,增厚劑,棉布  162 x 390 cm  2004 (附圖18)

  大頭像輪廓來自國父。筆者在此諭示威權圖像結構的崩潰 - 由形體的拆解,去除標示如魂飛魄散之感來達成。正中的紀念碑 ( 亦是牌位 ) 上繪

  文字圖像記號,內容是「博愛,世界大同,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中華民國國父孫逸仙」。作品中透過造形聯想的敘事及新表現主義激

  情的繪畫性,統合並凝聚在中央牌位圖像記號的弔詭上。傳統舊時代的價值追憶與如影隨形威權恐懼的夢魘撞擊著視覺感官,最後又停滯在

  狐疑但且猜測的含意中。

e. 「失焦」 油彩,增厚劑,棉布  162 x 260 cm  003  (附圖14)

  2003 年的中華民國,在踏出國際的努力上還是有著許多的無奈;筆者於是建構此作,反應時事。畫面背景中央是新表現筆法的總統府,天空

  與地面亦是感情激盪地揮灑,突如其來的文字圖像記號霸佔佈滿畫面空間;說明性的圖像、激動的繪畫性,都在渾沌地圖像記號衝擊中停滯

  、猜疑,西方前衛的「新觀念」語法在此被修辭,令觀者在猶豫地解析中困惑;這只是筆者操演的嘲弄與反諷,政治社會事件的制式嚴肅感

  在這兒蘇解,只有淡淡的哀戚伴隨著尚無平靜的鄉愁而感念。這是 2003 年的心境。

f. 「血書 - 國歌詞」甲  血,棉布  61 x l76.5 cm  l999  (附圖19)

g. 「血書 - 國旗歌詞」  血,棉布  91.5 x 116 cm  1999  (p.3中頁中圖)

h. 「黑版血書 – 博愛」  血,麻布  128 x 63 cm  2005

i. 「血書裝置 - 國旗歌詞」 血,紙版,血書工具,檯座  250x180x90cm 2003

j. 「血書 - 國歌詞」  血,麻布  162 x 132 cm  l999  (附圖10)

k. 「黑詞」  烤漆木刻匾額裝置  ( 61 x 176 cm ) x 12 件  1998

(f 至 k 之解析請見上文)

l. 「符號• 1997 」 色粉,木塊,絲絨布,木板  122x175cm l997  (p.3中頁右圖)  解析請見上文

m. 「出賣中華民國攤位」 現成物  100 x 300 x 90 cm  2005  解析請見上文

n. 「諸神的零件」  油彩,棉布  145.5 x 112 cm  l994  (附圖7)  解析請見上文

3. 展覽整體效果考量

 為求內容清晰與效應,於展場左側四處格窗部份將安置 - 「電視、 CD 撥放器,展期中整日連續撥放 12 分鐘創作理念重點說明」,「購物架一

  只 ,現場出售中華民國文件及紀念品」,「『黑詞』作品 12 塊,分 2 堆疊放」,「血書裝置作品」,並安置大型參考作品 14 件於樓梯兩側

  及二 樓展場。整體展覽共計 28 件作品。

────────────────────────────────

註 1.1983年「101現代藝術群」首次聯展宣言文稿題目即為:「傳遞中的責任」。

註 2.吳錫德 等著(2003)。《文學中的幽默與反諷》。台北市:麥田。

 「寓意 (Metaphor)與諷諫(或諷諭/Allegory)一向具有政治考量與藝術表現之必要。諷諭既是一種道德勸說、迴避手法,也是一種創作表現方式。

  義 大利詩人但丁可說是西方的集大成者,他不僅成功地將文學帶離神學,並同時將『寓意』予以解讀為:字面意義者、豐諭意義者、道德意

  義者,及神秘意義者四類」。

註 3.朱樹恭 編譯(1982)。《顏料》。台北市:臺灣商務。 P.125

註 4.「行動劇」是突顯議題,隨時隨地取材,誰上就演的民眾風格的劇種。

註 5.前立法院長梁肅戎於1996年前往大陸會晤前中國主席江澤民。前總統李登輝則以獨立建國為卸任後之使命自許。


p.1  p.2  p.3  p.4  p.5  p.6  

附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畫歷 典藏 新作發表 藝評 碩士論文
  影像 舊網頁 臉書 盧怡仲網 在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