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出版社叢書介紹
p.134一一一回前頁  

書名: 《 藝術家雜誌2010年11月號 》

當代藝術的流移與認同
越王勾踐劍暨楚國出土文物特展
◎策畫/《藝術家》雜誌編輯部
◎出版社/藝術家雜誌社
◎ISSN/10164170
◎尺寸/24×17 (cm)
◎繁體中文/平裝/橫排
◎定價/NT$180

《編輯留言版》主體認同的藝術表述

剛度過四分之一世紀的泰納獎2010年入圍名單揭曉。從創作手法來看,入圍的四位藝術家平均地分為繪畫與新媒體兩大類,然而作品表現不以激進新奇為號召,不像以往標榜的另類創新,轉而偏好成熟度高、脈絡更為綿長的作品。當人們猜測將由繪畫或是新媒體獲獎的同時,觀察入圍作品的議題與風格,對英國、甚至國際當代藝術潮流可能的影響,同樣令人期待。
除了泰德英國館的泰納獎,正在泰德當代美術館展出的「高更:神話的創造者」展,有超過一百件來自世界各地之美術館、博物館與私人收藏品。從展覽作品在藝術史上的重要性以及展品數量來看,此展覽是在英國超過半世紀以來,所舉辦最大規模之高更展,本期《藝術家》雜誌也推出特別報導。
2010台北雙年展的「衛星計畫」期待藝評對雙年展提出批判,然而這項計畫能否誘發討論、達到號召藝評的功能,也引發許多討論。9月26日在北美館舉行的關鍵字論壇,邀請參與的觀眾對展覽所觀察到的關鍵字提出評論,這場論壇吸引了不同世代的藝評人提出看法並相互對話,同時更有非藝術圈的民眾加入,打破制式論壇呈現的單一價值取向。對此,「10TB關鍵字」專輯呼應「衛星計畫」未完成的諸多討論,藉由藝評的書寫,期待針對台北雙年展延伸到台灣的藝術體制,激起更多深入而延續性的討論。
藝術對於社會經濟發展的空間轉化與身體處境的探討不曾停歇,11月專輯觀察藝術創作中流動與根著的主體性認同的議題流向,以近年來藝術創作對於跨國認同議題、多元流動主體狀態之捕捉,分別從侯淑姿、陳界仁、余政達,以及韓國鄭然斗等人作品,觀察在全球化情境下,藝術家對於主體認同處境的關注方式。
本期名家傑作介紹比利時畫家安梭爾(James Ensor),其作品富含強烈形式,無論是靜物畫、室內畫、自畫像或是漫畫,皆展現出對於藝術和社會政治問題之獨特複雜的見解。安梭爾的繪畫經常出現骨骸主題,並將自己與死人完全一體化,和其他與死亡有關的作品完全不同。進入20世紀後,安梭爾在用色上逐漸變得柔和沉穩,使用更加明亮的色彩重新繪製;其奇特的畫風,讓他的作品至今仍難以評價,也經常被歐洲美術史主流忽略。
著名藝術史教授羅伯.史陀(Robert Storr)的「我是我因為…」舉出林瓔、布魯斯諾曼、魏格曼等現代藝術家創作,論述身分認同與現代藝術創作的議題,是一篇見解精闢的文章,值得我們細讀。

「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裡去?」不但是高更最著名的畫題,更是亙古的哲學命題;涉及了生命的意義,和自我的認同。而面對這樣的問題,能如船的錨鏈般將漂移的生命意義根著,也產生力量;藝術也許能給出答案。

 

書名:《一個美好時代:穿梭在巴黎的骨董拍賣之間

◆唐忠珊著作
◆208頁/全彩平裝/17×24cm
◆定380元

以出入巴黎古董拍賣多年的經驗與眼光
深入龐芭杜夫人、夏爾丹、洛可可、安格爾至庫爾貝等
十八與十九世紀法國繪畫精髓
帶領讀者穿梭於巴黎的古董拍賣間
巴黎拍賣場上的藝術品多如過江之鯽,對於初次進到這個「大雜院」的人而言除了有眼花撩亂的感覺外,實在很難從中分辨出時代的條理,更別提所謂的好壞真偽了。也因此,提供一個較有時間性跟風格性的資訊應該是對於想要入門者的首要之務。

經過多年的觀察,本書作者以巴黎拍賣場上最常出現的法國十八與十九世紀時期的作品為基礎,建構了本書。這不是一本研究藝術史學的嚴肅書籍,而是提供一些不同的時代,以及可能不是那麼常被人提起的法國繪畫供大家欣賞。書中談到的藝術家與潮流只是幾個大的指標,並不代表法國當時所有的藝術風格與作品。但是它們卻可以提供一些訊息,讓大家對於印象派以外的法國繪畫有一些認識。或許有人嚮往這些繪畫,或許有人只是好奇為何像這樣的老骨董還能讓人傳頌不已。無論出發點為何,書中的文字與作品均希望讓想知道如何欣賞繪畫,或想要了解與喜愛這些老古董的讀者,找到幾許可以開始整頓與理解的頭緒。

書名:《藝術中的花卉

◆王庭玫、謝汝萱
◆144頁/全彩平裝/15.3×19.5cm
◆定價280元

從公元前89年阿里安娜莊的〈花神〉壁畫,到哥倫比亞畫家波特羅2000年的〈花〉
囊括波蒂切利〈春〉、梵谷〈鳶尾花〉、莫內〈睡蓮〉、歐姬芙〈紅色美人蕉〉等世界名畫
用100幅花卉名畫,遍覽兩千年來美術史中的花卉之美
美術史中的花卉之所以奪目,不僅是由於描繪得嬌豔欲滴、栩栩如生,足以和真實世界中的花卉媲美,更因為畫家的手法和概念千奇百怪、層出不窮,為花卉的物質美平添了另一番美感與妙趣。
本書選取美術史上一百張以花卉為主題的名畫,遠及公元前89年的義大利阿里安娜莊的〈花神〉壁畫,近抵哥倫比亞畫家波特羅2000年的〈花〉,時間橫跨二千餘年,風格涵蓋中國水墨畫、中世紀荷蘭花卉畫、寫實主義、印象派與後印象派、野獸派、日本浮世繪等,將花卉畫從傳統到現代、從東方到西方的絢爛表現,盡收書裡。讓我們得以在精簡的圖文中,將沉重的藝術史暫擱一旁,換一個門道走進藝術。

「名畫饗宴100」系列的規畫,是希望透過主題式的規畫,打開藝術史解述的無限可能,讓我們經由圍繞著與生活貼近的主題的100幅名畫,領略二千多年來的東西方藝術發展。


書名:《攝影藝術名人集

◆鄭意萱
◆288頁/全彩平裝/17×23cm
◆定價380元

從攝影史的長河史軸中,開啟25位攝影大師的作品窗口
駐足認識攝影史上最具個人表現力與歷史價值的攝影藝術代表

攝影術發明以來,有數以百計乃至於千計的攝影家享譽國際。但鋒頭可能都不比本書的25位攝影家來得強健。

就作品的類型、文化意義、市場價值等元素,促就了這些攝影家的攝影史定位。世紀之交,艾弗瑞.史提葛立茲(Alfred Stieglitz)的「直接式攝影」奠定了美國攝影,愛德華.史泰欽(Edward Steichen)則令「作畫式攝影」凌越繪畫的價值。1920-1940的戰間年代,超現實主義攝影、社會寫實攝影、靜物攝影與景觀攝影幾大類別有了互相爭豔的氛圍,曼.雷(Man Ray)主導了超脫意識的超現實攝影,沃克.伊凡斯(Walker Evans)忠懇地取實美國經濟大蕭條的鄉間,愛德華.魏斯頓(Edward Weston)拍出世上最不朽的〈青椒〉,另外,安德烈.科泰茲(Andre Kertesz)且以感性製出前衛性的紀實,比爾.布蘭特(Bill Brandt)則混合自然、人體、建築為另類的景觀。而戰間至戰後,「紀實攝影」的風華年代,則非亨利.卡地亞-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勞勃.端諾(Robert Doisneau)乃至勞勃.法蘭克(Robert Frank)的少數才得詮釋。

當今,還有熱度不減的「時尚攝影」與「編導攝影」,時尚攝影表徵人物艾爾文.潘(Irving Penn)、理察.亞維登(Richard Avedon)與漢姆特.紐頓(Helmut Newton),其影像似乎永遠不褪流行;編導攝影於繼續挑戰紀實與觀念的同時,還結合了自拍攝影、矯飾攝影、數位攝影,並而出現了對手「後新客觀攝影」。德國的後新客觀攝影,有安德列亞.格斯基(Andreas Gursky)與湯瑪斯.史徹斯(Thomas Struth)兩人為首,企圖用如假包換的真實來對抗勞勃.梅波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安德烈.塞拉諾(Andres Serrano)、珊.泰勒-伍德(Sam Taylor-Wood)等人的花招盡出……。

這25位攝影家之作,實是收藏市場上的瑰寶。就在2007年,安德烈亞.格斯基以其$3,346,456美元作品,打敗了原先愛德華.史泰欽的$2,928,000美元,目前暫居第一。而本書唯一的亞洲攝影家杉本博司(Sugimoto Hiroshi)、身價最高的女性攝影家辛蒂.雪曼(Cindy Sherman)、編導攝影家代表傑夫.沃爾(Jeff Wall)等亦有百萬美元創作……。除外,具相當特色的馬力歐.傑考梅力(Mario Giacomelli)、強.蘇戴克(Jan Saudek)、皮耶與吉爾雙人組(Pierre & Gilles),更是攝影藝術史上的罕見人物。

就創作年代排序,自十九世紀末延伸到二十一世紀初的三個世紀,歷經了時代與市場的考驗;這25位攝影名家,值得我們於初探攝影藝術史之餘,再進一步領會攝影家們的創作過程與特色,與其作品在歷史上的價值。因此,本書絕對是攝影藏家的參考,亦是單一攝影家研究愛好者的必讀。

書名:《惠斯勒:唯美主義繪畫大師

◆吳礽喻
◆176頁/全彩平裝/17×23.1cm
◆定價480元  

美國19世紀寫實主義繪畫大師--惠斯勒的生涯與作品介紹
深入惠斯勒作品唯美詩意的美學核心,體現美國油畫寫實傳統的民風內蘊

詹姆斯.艾伯特.馬克-湼爾.惠斯勒(James Abbott McNeill Whistler, 1834-1903)與艾金斯、荷馬同被視為十九世紀後半期美國寫實油畫的三巨頭。惠斯勒才智敏銳,對現實世界中的美,懷有特殊的崇敬,是一位追求唯美主義的油畫大師。
惠斯勒1934年生於美國麻州的羅維爾城,九歲時隨父母遷往聖彼得堡,從小就顯露繪畫天賦,並進入聖彼得堡美術學院習畫。在聖彼得堡生活的七年,正是他的人生情感、想像力和愛好基本形成的時期。惠斯勒早期作品的鮮明、和諧和嚴謹的風格,跟聖彼得堡簡潔而純淨的美確實有著某種聯繫。
1848年,惠斯勒的父親去世,母親帶著惠斯勒兄弟重返美國康州的史東寧頓,他前後進入一所基督教會學校和西點軍校就讀,但功課拙劣,三年級讀完終於自動退學。後來他去華盛頓,要求國防部長戴維斯准他重返西點,戴維斯要他去見政府製圖組長賓漢上尉,賓漢發現他有繪圖才能,1954年11月留他在製圖組工作。
惠斯勒在書上看到巴黎畫家多采生活的描述,決心前往巴黎學畫。1855年夏天徵得母親同意赴法,而且從此一去未返。在巴黎,他向格萊爾學習,與畫家庫爾貝相交甚好,之後又與馬奈以及其他年輕畫家過從甚密。1863年在「落選作品沙龍」中與馬奈〈草地上的午餐〉一起展出他的第一幅重要大型繪畫〈第一號白色交響曲:白衣少女〉(畫中愛爾蘭姑娘同時也是庫爾貝的模特兒),金黃色的頭髮、柔和、亮色調的布幔以及鋪在地板上的狼皮,構成了一和諧的韻律。
惠斯勒與佔統治地位的學院派藝術及沙龍觀念,始終存在著分歧,也受到很多譏諷與嘲弄。但他最好的肖像畫正是在這幾年裡創作出來的。這些作品充滿了對人的道德和精神生活的深深的尊重,具有為寫實藝術所要求的高度簡練和嚴謹的風格。1871年,誕生了著名的〈黑與灰的組合一號:畫家的母親畫像〉──美國畫壇上的一顆明珠。高雅的銀灰色調,似乎可以觸摸到物體以及畫面的筆觸,在簡練、質樸、自然的構圖上顯得和諧勻稱,這幅肖像最明顯地體現出美國人民寫實主義的優良傳統,這位上了年紀的美國婦女形象,像清教徒那樣嚴肅質樸無華而富於民主精神,生動感人。
惠斯勒很早就善於用音樂標出自己色調的關鍵所在,如以「藍色交響曲」、「夜曲」來命名作品,反映出他對色調結構的仔細推敲以及對豐富音響的追求。他一直是大自然的細膩詩人。他一生都畫風景,巧妙地畫出大膽、概括、優美的作品。惠斯勒的油畫和版畫意味含蘊,優美異常,充滿創造性。

本書以百餘幅惠斯勒的作品圖片,穿插於其生涯各階段介紹中,希望透過圖文對照,深入惠斯勒作品唯美詩意的美學核心。

至在藝網首頁 出版者︰ 藝術家出版社

台北市重慶南路一段147號6樓

郵政劃撥:0104479-8 戶名:藝術家雜誌社

電話:(02)23886715~3 信用卡傳真︰(02)23317096 E-mail︰ artvenue@seed.net.tw
藝術家出版社叢書介紹
藝術家出版社每月新書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