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出版社叢書介紹
p.126一一一回前頁  

書名: 《 藝術家雜誌2010年7月號 》
台灣當代行為藝術實踐模式
包浩斯巨匠約瑟夫.亞伯斯
◎策畫/《藝術家》雜誌編輯部
◎出版社/藝術家雜誌社
◎ISSN/10164170
◎尺寸/24×17 (cm)
◎繁體中文/平裝/橫排
◎定價/NT$180

《編輯留言板》
島嶼就是我們的現實
 世界盃足球賽正熱烈地在冬天的南非開打。與此同時,美國正面臨史上最嚴重環境污染意外——墨西哥灣漏油事件,這將對經濟和生態將帶來巨大的影響。紐奧良地區的視覺藝術圈發起「救救海灣:藝術家行動」募款展,希望能對災難採取實際回應,並團結為這起事件盡一分力量。
 島嶼和海洋的關係休戚與共,而環境的生態關係,也深深影響著島嶼居民的情感連繫和主體認知。在台灣,島嶼是以何種方式進入在地的藝術表現,並成為藝術家的靈感泉源?7月專輯「島嶼顯影」試圖挖掘島嶼如何被提昇為抽象的概念,在這些不同創作手法的轉化過程中,與島嶼具有關連性的藝術創作議題,成為台灣當代藝術表現中的一種趨向。
 另一方面,當代藝術有不少作品針對城市景觀與氛圍而作,近年來尤其成為年輕世代藝術家感興趣的主題之一。各種不同的描繪不只再現城市的樣子,還有人們在城市裡生活的經驗,將身體感受藏匿在看來不動聲色的風景之中。7月「城市之謎」專輯,呈現當代藝術中與城市相關的各種描繪,試圖在風景的表面之下,探索屬於這個年代關於空間的創作表現。
 自本期開始,將以連續三期的系列報導,針對今年台北雙年展的三個相關概念——「評論與展覽的新位置」、「雙年展可以動態呈現嗎?」、「雙年展在地生根的可能性」,探討策展與呈現方式,讓讀者能更深入了解台北雙年展關切的議題。
 本期名家傑作,介紹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曼雷(Man Ray)。創作涵蓋攝影、繪畫、電影、文學等領域的曼雷,同時擁有畫家、攝影師、詩人、導演、雕塑家等身分,其中又以攝影作品最為人稱道。他挑戰並擴張攝影的本質,讓攝影成為一種藝術表達形式,廣泛地影響了20世紀之後的藝術創作。
 此外,本期介紹的日本江戶時代的前衛畫家伊藤若沖,他的作品有著新奇的構圖與奇特的色彩,並具有極為豐富的表現力。當代藝術家村上隆曾將自己的「超扁平」繪畫概念源頭,建立在狩野永德與伊藤若沖等畫家身上,亦足見伊藤若沖在今日之影響。
 每一座城市都可視為一座島嶼,而島嶼就是我們的現實。無論面對環境生態、繁瑣的每日生活現實,或是關於情感的、政治的與歷史的主體性情狀流轉歷程;對我們來說,島嶼不是地理意義上邊緣與臨時性的所在,而是我們必須不斷回應的潛在課題。


書名:《表現主義環境藝術大師-百水
◆何政廣
◆160頁/全彩平裝/17x23cm
◆定價480元

以一個藝術家的身份,一意關心全人類的幸福,而向著工業化且人口膨脹的世界,發出「還我自然」呼聲。這位偉大的奧地利水彩畫家亨德華瑟(Hundert Wasser),後來他依據自己姓名的意譯,取了「百水」的中文名字。
亨德華瑟1928年出生於奧地利,在維也納受美術教育。1953年以後,最初出現其「漩渦」螺形作品。1957年發表「超自動主義」理論,著有《視覺的文法》,1958年反對所謂「非人性的合理主義建築」發表宣言;並倡導「生態系」(ecosystem)的保護與「自然回歸」。亨德華瑟的水彩係繪在包裝紙(wrapping paper)或麻布(burlap),兼用粉筆、鋅白、以及骨膠(done glue)諸種媒劑,最後施以「varnish」保護畫面。
他的代表作品〈阿拉阿爾肖像〉(Portrait of Hadj Allal)是利用咖啡色的包裝紙,而以鋅白顏料把印度人的膚色襯托出來。另一幅「熟睡的南斯拉夫農家女」(Sleeping Slovene Girl)也是用包裝紙畫的,它是在歌頌農家樂。
亨德華瑟的作品,顯現出表現主義的幻想力與才華。他晚近常用漩渦的造形畫成與迷宮相似的圖畫,他最嫌惡用丁字尺畫成的「無機直線」。在他的造形哲學中,他認為:「直線象徵著導致人類於破滅。」五十年代,他更厭惡極度的個人主義和合理主義,因為人類生活如果過度的規劃,反致破壞了天然環境和構造。因此他公開對合理主義的近世建築,提出抗議的宣言。他為抗議法國在南太平洋原子彈試爆,畫了很多作品,在他自己的國家展出。他曾竭盡心力──繪畫、寫作、演講,為人類提出了警惕,要求「還我自然」。他以身作則,居住在傾斜的金字屋頂房子,使用「自然肥料」的廁所(氮氣的再構成循環」。由於他言行的一致,因而贏得了社會大眾的共鳴。
本書追溯亨德華瑟的藝術歷程與代表作品,並配以百幅作品圖片,使讀者可由圖文中領略其融合環境關懷與自然線條的繪畫美學。

書名:《楊英風全集 第二十三卷:工作札記 II

◆國立交通大學楊英風藝術研究中心、財團法人楊英風藝術教育基金會
◆464頁/全彩平裝/19x26cm
◆定價600元

1947年楊英風先生自北京返台,直至1997年辭世,其孜孜矻矻、夙興夜寐歷經藝術創作五十載,工作札記即為這段期所留下的個人每日工作紀錄。對於想一窺楊英風先生創作軌跡的讀者,翻閱工作札記當可獲得最直接的感受。
工作札記共匯整出版成二冊,1976至1983年這段時間的工作札記目前尚未尋獲。接續第二十二卷工作札記(一),本冊為工作札記(二),記載年代始於1984年,終於1997年辭世,以年為序。
隨著工作案件與日俱增,楊英風先生於工作札記中愈發詳盡地記載每日工作細項及進度規畫,除得以讓讀者一窺作者獨特而細膩的工作態度,對於雕塑創作及研究者將可作為重要的參考。
此外,工作札記除詳實地記載其活動軌跡,並記錄與藝術圈的交遊,對於相關研究者亦可作為參考。工作札記內文並可見其個人心情紓寫穿插其間,此部份或亦可作日記看待。
本書內容力求忠實呈現原文。日文詞彙為求讀者閱讀便利,大部份已翻譯為中文並加底線標註於原文後。文中少數筆誤亦加底線標註於原文後。因速記之故,少數內文因而不易辨識,以“□”符號標示。插圖部份並選輯工作札記原稿,以利讀者一窺工作札記之原貌。

書名:《台灣畫寫筆記
◆劉伯樂
◆256頁/全彩平裝/17×24cm
◆定價380元

北起大屯山,南至都蘭山,遠及金門等外島
一段追尋野鳥之旅,一部追蹤台灣三十處鄉鎮景觀的隨筆集
畫畫寫寫,捕捉台灣土地的搏動,描繪台灣野鳥的色彩

畫畫寫寫,自畫自說,讓這本足跡遍布台灣北、中、東部和離島,描繪台灣的野鳥翩翩、丘河處處的水彩畫集,成為滲有作者所思所感的畫寫隨想。他在金山的滿天羽翼下勘問舊事,在磺溪的撲鼻硫味中遙念青春,在合歡山頂的萬籟俱寂裡遠望友人,在慈峰農場的雜草叢生間探問自然,沿著台東縱谷的起落曲折感受地塊推移,隔著蘭嶼的觀光景色尋覓角鴞行蹤──而貫穿這趟從北到南的旅程的,則是作者與野鳥之間恆久的、堅定的對望。

本書作者劉伯樂是一位水彩畫家、野鳥攝影家、圖書作者,也是自然觀察家。在這本寫生隨筆集裡,他帶著水彩之手、尋鳥之眼,深入台灣三十處地方鄉鎮,挖掘出了在走馬看花的矯造底下,台灣土地的真實搏動與豐富色彩。

至在藝網首頁  
出版者︰ 藝術家出版社

台北市重慶南路一段147號6樓

郵政劃撥:0104479-8 戶名:藝術家雜誌社

電話:(02)23886715~3 信用卡傳真︰(02)23317096 E-mail︰ artvenue@seed.net.tw

藝術家出版社叢書介紹
 
藝術家出版社每月新書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