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出版社叢書介紹
p.122一一一回前頁  

書名: 《 藝術家雜誌2010年5月號 》

台灣當代行為藝術實踐模式
包浩斯巨匠約瑟夫.亞伯斯
◎策畫/《藝術家》雜誌編輯部
◎出版社/藝術家雜誌社
◎ISSN/10164170
◎尺寸/24×17 (cm)
◎繁體中文/平裝/橫排
◎定價/NT$180

通往真實的路徑

 2010年世界新聞攝影獎(World Press Photo Award)日前揭曉,「新聞人物—故事組」首獎由義大利自由攝影家皮耶特羅.馬斯圖佐(Pietro Masturzo)獲得。照片為伊朗德黑蘭婦女在入夜後的頂樓,吶喊著伊朗的選舉不公;經由長時間曝光的效果,同時呈現平靜的夜間生活,對比選舉結果揭曉後的衝突。
攝影不一定是真實的守護者,但影像直接性所形成的張力與影響力,讓攝影成為最佳的傳播角色和說故事者。台灣的報導攝影與紀實攝影,無論在概念上或是實踐上向來是相互纏繞的狀態;5月專輯「台灣紀實攝影的傳承與變貌」分析紀實攝影的概念,希望鮮明紀實攝影對台灣攝影發展的意義。此外,從日治時期到當代,攝影除了記錄了時代的容顏,攝影觀點也歷經轉變。透過三位攝影家的訪談,試圖理解當代紀實攝影創作者的核心思考面貌,以及做為當代紀實攝影發展的取樣式觀察。
由陸蓉之策畫、桃園縣政府文化局主辦的一場大型的洪通回顧展,將在4月底盛大展開。1970年代,台灣的文學藝術開始轉向關注這塊土地,形成鄉土主義熱潮;1976年,《藝術家》雜誌主辦的洪通畫展在台北美國新聞處開幕的時候,就以五十多頁的篇幅做專題報導,也在那風起雲湧的時代,形成了一股洪通旋風。洪通質樸且炙熱的創作美學,以及作品展現的民間文化厚度,代表了台灣土地蘊生的強大生命力量,滋養出洪通如此豐富、自信的藝術創作表現。
本期「名家傑作」介紹瑞典的寫實插畫家卡爾.拉森(Carl Larsson),其水彩及油畫作品,與法國印象派畫家相映生輝。拉森喜歡以自己的家族為題材,表現19世紀中產階級的日常生活情景,畫面總是彌漫著溫馨的氛圍與幸福感。拉森同時也是室內設計師,他在桑德波恩村(Sundborn)打造的「里拉.海特納斯小屋」(Lilla Hyttnas),現在是列入國家保護的私人博物館,當中他和妻子合作的居家設計,至今仍是室內設計界的典範,堪稱為瑞典居家設計的「靈感之祖」。
攝影家與藝術家某種程度上就是社會文化的觀察者,而此種對於身處環境的積極觀照態度,正像是以其創作提醒這塊土地上的人們,重新關注共同的記憶與生活空間。因此,無論像是張照堂的攝影捕捉台灣各地的人文面貌,或是洪通的繪畫所汲取的大量台灣民間圖騰、色彩和故事養分,都是在對自身文化的凝視過程中,經由藝術表現提供人們反思自我的途徑。

書名:《藝於言表--徜徉清大校園的藝術中心》
◆清大藝術中心主編
◆224頁/全彩平裝/17x24cm
◆定價480元

    歷史悠久的國立清華大學,在新竹建校已超過五十年,是國內一所經常被提起以理工為主的優良名校。至今,清大尚未成立任何藝術領域的系所,但卻在二十二年前,成立了國內最早的大學藝術中心之一。
大學校園在我們的社會環境中,通常有著相當的自由與自主性,除了必備的學術與實驗研究功能之外,對學生們生活的方式與文化的培育,也默默地扮演著義不容辭的帶動角色,如果校方願意做得更多一點,會擴展為服務社會鄉里的功效,也極有機會帶動周邊社區文化產業的發展。尤其在理工科系居多的校園裡,適度地加入藝術的啟迪與文化的陶融,將會引導校園成為生活情調更為豐富的場域。
跨入21世紀的今天,在大學院校中設立藝文中心,已發展為台灣藝術教育生態重要的特色及風尚,但早在1988年時清大即成立了藝術中心,歷經二十二年的開展與精進,今天已顯現出不容小覷的佳績。清大藝中無論在視覺藝術或表演藝術的領域上,為詮釋當代藝術風貌持續努力不懈,提供了一處優良的場地,供藝術家們在新竹地區展演,並不時邀請國內外優秀藝術家們到校與師生及眷屬、居民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以互動的方式來開闊學生的視野,達到將藝術學習真正落實在校園生活中的目標。具體成績可從她這二十二年來超越百檔的專業展覽,以及近百場表演節目記錄中取得印證。
畢竟清大藝中這一路走來的珍貴過程與經驗累積,都與台灣這塊土地上的藝術開墾息息相關。本書即邀請曾經親身參與過清大藝中活動的人士現身說法,以圖文來報導這段歷史的回顧與記錄。

書名:《塞尚
◆何政廣
◆288頁/全彩平裝/17×23cm
◆定價480元

百張彩色圖片、詳盡文章解說
追溯現代繪畫之父──塞尚的藝術歷程與代表作品

塞尚(Paul Cezanne, 1839-1906)一生的藝術生活,都從自身接觸自然而來。他觀察自然,把眼睛所吸收的自然界現象,時時推移、刻刻擴張。這種推移和擴張,都從他的心靈和自然專一上迸發出來。塞尚所追求的重點,是在自然中主張維持藝術的「恆久相」,確定在不變易的一面,所以他依著執拗的筆觸和粘液質的手法來吸收自然。我們看塞尚的作品,第一個印象就是結構和感情,他的靜物畫,包括果實、陶壺、一塊布,不僅是描繪,卻好像蓋房屋一樣地雄厚。
1836年他在巴黎,經左拉介紹,與印象派畫家馬奈、畢沙羅、雷諾瓦等人交往,參加印象派展覽。他承認和尊重印象派在外光和色彩上的成就,但覺得印象派的描繪法太表面、飄浮,因此他探索不同於印象派的表現法,注重表現物質的具體性、穩定性和內在結構。他主張不要用線條、明暗來表現物體,而是用色彩對比。他說:「線是不存在的,明暗也不存在,只存在色彩之間的對比。物象的體積是從色調準確的相互關係中表現出來。」1879年他離開巴黎,回到法國南部故鄉後,便以此主張進行探索,從形、色、節奏和空間等要素表現質感的多樣,探索事物內在的奧祕。
塞尚生前作品鮮為人賞識,參加官方沙龍年年落選。但是今天,塞尚早已被舉世公認為西方藝術的重要大師。他一生留下近千幅油畫和五百幅素描及水彩畫。1995年9月巴黎大皇宮舉行「塞尚回顧大展,法國文化部長伯勒濟指出:「塞尚的藝術成就獲得一致的肯定,已有一個世紀,世界各地美術館以典藏其作品為榮。這個世界性的光榮,事實上有一部分是由塞尚體現出他那孤獨完美藝術家的神祕性形象,以及他那深深讓我們感動的使命感所造成的。」塞尚的偉大,在於提出一個時代權威的理論,讓後世引用和推崇。本書以淺白的文字與百來張作品圖片,追溯塞尚做為現代繪畫之父的歷程與代表作品。

書名:《茶裝甘醇
◆池宗憲
◆192頁/全彩平裝/17×24cm
◆定價280元

專業茶人池宗憲繼「茶敘藝術」三書《茶杯‧美的開始》、《茶壺‧樂活知己》、《茶席‧曼荼羅》、
及「茶翫雅集」系列《藏茶生金》之後的最新茶書
探索茶裝的古今韻味、乾坤之妙
「人要衣裝,茶也要包裝。」茶的清香甘醇,還須有包裝的襯托增色,才能形成色、香、味俱全的品茗經驗,並隨著時間淘洗、地域區隔,而形成茶文化的發展土壤。
茶葉的包裝名為「茶裝」,為盛裝、保護茶葉,使其不致在運送過程中因碰撞、受潮而崩碎變質,同時能夠吸引顧客趨前賞茶的包裝,包含茶罐、包裝紙、茶箱、文宣等。元素看似平常無奇,但細察之下,其材質、紋樣、文字的種種變化,和其組合之間的效應變遷,卻往往折射著包裝當時的文化氛圍、社會脈絡、貿易條件,因而檢視著茶裝的微型歷史的我們,似也正檢視著一部具體而微的經濟文化史。
本書作者為專業茶人池宗憲繼品賞茶杯、茶壺、茶席之美,蒐探藏茶之價值等主題之後的最新茶書,共分十章。書中以彩色圖文對照逐章解析中國茶裝的包裝語言、材質、造型結構、紋樣文字、中國符號、文化混融、海外貿易、外茶行銷、樣式等,茶裝在這裡不僅是包裝茶葉的紙張盒罐,更是一扇通往昔日中國的窗口。
透過作者穿古溯今的文字敘述,本書將茶裝做為一種文化載體的歷史視野迤邐開來,讓我們深入茶裝這個看似平常、實則蘊藏著文化千絲萬縷的乾坤之妙。

書名:《勞生柏-後現代藝術大師
◆羅伯修斯等
◆240頁/全彩平裝/17×24cm
◆定價480元

後現代主義藝術大師、「集成繪畫」代表藝術家──
羅伯特‧勞生柏藝術生涯與作品之追溯

名列美國二十世紀戰後現代五大畫家之一的羅伯特‧勞生柏(Robert Rauschenberg,  1925-2008),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普普藝術興起時在藝壇嶄露頭角,對多種材質與新觀念的揉用創作也被稱為「新達達藝術家」,勞生柏在媒材運用上無所不可,藝術造形上更是無奇不能,藝術的創造力持續不斷,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加上對世界人文的關懷,促成他的影響力廣泛,聲名無遠弗屆。從他一生的藝術作品與時代趨勢來論定,勞生柏在美術史上應是「後現代主義」藝術大師。
勞生柏生於美國德州的亞瑟港,曾在巴黎朱利安學院求學,又於黑山學院就讀。他揚名後世的「集成繪畫」,把不同物體黏貼作畫的畫布或木板上,成為一種立體特性作品,畫作與物件的並置形成新景觀。這樣的創作概念與形式成為現今裝置藝術的源頭之一,這種多件式集合創作得自約翰‧凱吉的觀念,藝術家能創造出封閉畫面以外的視覺空間,觀者更能全面體驗作品彰顯的意涵。〈可樂計畫〉、〈Monogram(姓名縮寫)〉輪胎山羊)等都是他著名代表作。
勞生柏的藝術像其他後現代藝術一樣,反映了當代的社會人生。70年代時他以美國現代畫家的身份揚名海外,90年後勞生柏把世界各地的藝術融化成一身。本書是勞生柏藝術生涯與作品之追溯,以百張彩色作品圖片,為這位美國藝術大師的生涯提供詳盡解讀。

書名:《楊英風全集 第十一卷:景觀規畫 VI
◆國立交通大學策劃
◆456頁/彩色精裝/24.5×31cm
◆定價1800元

景觀雕塑是楊英風獨特的雕塑理念,景觀規畫則是以景觀雕塑的概念為中心,結合構成環境的其他要素,更進一步實現雕塑環境的理想。楊英風少年時曾於東京美術學校受過建築的學院訓練,因而奠定了日後從事景觀規畫、景觀建築等的專業能力,再加上藝術家天賦的造形美感、多種媒材藝術創作的雄厚背景,使得楊英風的景觀規畫作品創意獨到且深具個人特色。尤其許多因應外觀環境特別設計的景觀雕塑,以其特殊的造形語言與外在環境相互對話、共生共榮,展現出立體豐富的質感,更是楊英風雕塑創作的巔峰之作。
「楊英風全集」第六卷至第十二卷是景觀規畫系列,整體以時間先後為序列,收錄了楊英風曾經設計過的景觀規畫案。為了讓讀者對楊英風的創作有更全面的認識,不論這些規畫案最終是否完成,只要現存有楊英風曾經設計過的手稿、藍圖等資料,都一一納入呈現。景觀規畫案與純粹的藝術創作差別在於,景觀規畫還涉及了業主的喜好、需求、欲達成的效果、經費來源等許多藝術以外的現實層面。但難能可貴的是,讀者可以發現不論規畫案的規模大小,楊英風總是以藝術創作的精神,投注全部心力,力求創新,因此有許多未完成的規畫案,反而更為精采突出。這些創意十足、藝術性兼具的規畫案,雖然礙於當時環境、資金等因素而未能實現,但仍期許未來等待機緣成熟,有成真的一天。
規畫案的呈現以第一手資料的整理彙整為目標,分為文字及圖版兩個部分。文字包括案名、時間、地點、背景概述、規畫構想、施工過程、相關報導、附錄資料等部分;圖版則包括基地配置圖、基地照片、規畫設計圖、模型照片、施工圖、施工計畫、完成影像、往來公文、往來書信、相關報導、附錄資料等部分。編者除了視內容調整案名及概述背景外,餘皆擇取楊英風所留存的第一手資料作精華式的呈現。

至在藝網首頁  
出版者︰ 藝術家出版社

台北市重慶南路一段147號6樓

郵政劃撥:0104479-8 戶名:藝術家雜誌社

電話:(02)23886715~3 信用卡傳真︰(02)23317096 E-mail︰ artvenue@seed.net.tw

藝術家出版社叢書介紹
 
藝術家出版社每月新書介紹